生涯回忆:OI 与我
引子
美好的时光曾流过我的身体,我便心满意足。
每位 OI 选手可能都看过无数前辈写下的墓志铭。但或许到了由自己提笔的这一刻,感触才最为深刻。
尽管与 OI 相伴的时间相对短暂,但在这次旅途中得到的东西对我的某些思维和行事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我是一个感情来时热烈,去时却健忘的人。许多儿时重要的事件,现在再去追忆却也只能大概查询到一个粗糙的轮廓。因此我的过去有一半都活在屏幕的另一端。对我来说,防止这段时光退化成几个难看的分数或许是这篇文章比较重要的意义之一。『失败什么的才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都无法留下啊。』
算法竞赛可以重拾,OI 却仅有中学时代一次。不知我是否真正做到珍惜属于自己的 OI 了呢?
前传:擦肩而过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对信息技术似乎有着略微超过同龄人的涉猎,例如能够熟练与高速下载器搏斗或使用任务管理器关掉极域之类。后来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了解到了计算机编程,遂报名了某机构的 python 课程,在初中的时候也拿了几个类似所谓“信息素养大赛”的水奖,难度大概在于掌握基本输入输出语句和小学数学知识的那种。
机构老师比较年轻,不知他是否有算法竞赛经历,竟在一次课上让我注册了洛谷,将几道红题布置给我当作习题。我的初始 id 似乎是脸滚键盘打出的某个开头字母为 e,长度为 7 的字符串。
到了初二下学期,在网课期间基本没怎么认真听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游戏,导致那次期末考试成绩不怎么理想,就在初三的时候被半推半就送到了本部高中的并不符合 zf 规定的所谓“贯通班”。在那里我认识了 @kamisako(wlx),他让我重新登录上了洛谷(同时将 id 改成了 Misaka16172),上手了 c++,并以几个月一次的频率在洛谷上做一些不含算法的模拟题。遗憾的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并未发现洛谷还有讨论版和犇犇这种东西,对 OI 的认识也就停滞在了信息素养大赛和蓝桥杯、输入输出与模拟的程度。
上图为某次 @kamisako 让我报名的公开赛,这个分数的来源貌似是一个暴力和一个输出 -1
。
初识:bsz,新的旅途
在初三下学期,我决定回到原校区学习并参加中考,所幸发挥的不错,进入了现在所在的学校,恰巧 @kamisako 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假期里我也通过网络真正知道了 OI 的定义,CSP NOIP NOI 这些比赛,曾经自主招生的辉煌,也听说了即将进入的学校有着较为浓厚的 OI 传统。
好像并没有经过什么慎重的抉择,我便在假期注册了 CCF 报名网站的账号,报名了 CSP-J 2023(当时没有多少了解,并不知道报名 CSP-S 是参加 NOIP 的必要条件)。在开学后第一节信息技术综合课下课后,也找到了学校的教练(下文称 Co.),向他表示自己有兴趣学习竞赛教练我想学 OI,在他的指引下于每周六前往学校,与初一初二同样也是初学的小朋友一同进行学习。当时和小朋友统一进的什么“2023 级初一算法团队”微信群我到现在还没有退出来着。
当时的训练是,我每天中午准时来到 405 机房最靠讲台的机位(当时还并不知道存在 407 这么一个地方),完成几道红色或橙色的模拟题,同时购买了洛谷的《深基》,周末翻一翻学习里面的算法,入门了 dp、搜索、二分等少量基础算法。CSP-J 前我也打上了人生中第一场模拟赛,是信友队的题,得分是 0+0+0+5,没保龄的原因是 t4 写了一个假贪心。周末的时候也打了两三场洛谷入门赛,大概每场只能过不到一半的题这样子,还看到 cz 在群里说入门赛是给小朋友打的/oh/oh/oh
同时还报名了信息技术选修课,在课上认识了 @CC__DIAMOND。和他的话题还是非常多的,从鉴证到开车无所不谈,并且他人也很幽默,这一年在机房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乐(
然后就是那段时间看了一些选手的个人主页,也照猫画虎用 hexo 搭了一个博客,部署到 github pages 上,还高兴了一两天。现在来看当时写的 CSP 游记和其他文章已经成为黑得不能再黑的黑历史了,但博客本身记录了一年来的各种变迁,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过了一个月左右,在 ssf 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 CSP-J,得分是 100+0+10+0=110,获得了二等奖。当时一起初学的小朋友有几个分都比我高。现在想想,似乎那场比赛有分就已经是胜利了,毕竟从小也没用过几次 Linux,编译运行的操作都是考场上自己在 codeblocks 里折腾出来的。以及那之后在 402 和小朋友们一起 vp 了 NOIP 2023,得分应该是 100+20+0+0,全程都在调 t2 的 40 但最后没有调出来。
记得应该是这个时候附近,我因为一些【数据删除的】人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当时就很厉害,拿到了 Ag 的同届选手 @Lonely_NewYear,加上微信聊了几句,大概内容也没啥营养,就是大佬您好牛我是萌新刚学俩月教教我应该咋搞这样,他人也挺不错,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但也客观给了类似「可能冲一冲提高一等还是可以拿到的,省队不太现实」这种评价,事实证明还是蛮准确的。以及后来和他在 noip 和 ssf 集训时见了两面(要是当时自己能知道以后有机会跟眼中的神犇一块集训,那肯定很高兴吧/se),但也没啥深入交流,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另外一个在这段时间认识的人是小朋友 @无名之雾,说是在那个小朋友群里发现有个高中老登好奇就也是加了微信。哎哟这可真是个重量级/oh,早期罪状是在打 abc 的时候用微信电话轰炸我问我题咋做,中期罪状是对着我说批话,晚期罪状是模拟赛的时候随机说话不让我做题,实在有点邪恶了。正经点说其实人还好,还是能聊得来的,OI 来说也挺牛的吧,毕竟是和我一块入的坑,可惜情商比较几把。小朋友路还很长,前途无量/tiao
开端:请多指教
感觉这之前的 OI 还都是小打小闹的程度(
NOIP 后某天中午,照例来到 405 但发现门上了锁,Co. 让我直接前往 407。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笔记本非常炫酷。不幸的是我随便寻找的机位似乎连不上网,于是问了旁边的 @Winresearcher 学长一个很唐的问题:《这里 wifi 密码多少》,回答是他也不知道。
后面的展开有些出乎意料,那天正好 Co. 要召开总结,于是全体被拉到 402 分享经验啥的,并出现在了与大帝和 407 的大家的合影中,有种被收编为正规军的感觉。
很可惜高二的学长们都由于 NOIP 退役了,没能在他们现役的时候一起训练还是有些遗憾。@kamisako 也在这次 NOIP 后选择了退役。
还记得应该是那周四下午选修课的时间段,翘掉了选修课前往 407。机房里的灯并没有打开,@kamisako 在昏暗的环境里一脸落寞地坐在 407-19,打开浏览器挨个退出他的账号。在他旁边坐下后,聊了些什么现在已经忘记了,总之临走前他把他的蓝书送给了我,附赠 407-19 这个机位。
接下来的一年我也都在这里度过,好像当时就已经有了类似「现在的他就是一年后的我」这样的心境。
407 的大家水平都非常高,平时训练的内容都是我无法企及的高度,只能跟着自己的进度走。
也就是这段时间我才真正知道了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概念,对着网上的博客进行了比较有系统性的学习,包括并查集、链表、最小生成树、最短路等等。以及紫书在这个阶段对我帮助也挺大的,里面的 dp 进阶内容讲的比较详细易懂,写了一些包括地铁间谍、没有上司的舞会之类的经典例题。
12 月之后也学会了一些提高组算法,比如线段树单调栈 lca 这些,做了很多难度评分还不低的题目,增长了一些信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打了 abc,第一场 abc 貌似是 abc328,偶尔也会打 cf 但由于作息原因质和量都很低。
这段时间打洛谷比赛也比较勤快,在洛谷上首次达到了红名。值得一提的是我 ak 的第一场洛谷入门赛(也是 ak 的第一场比赛)同样也是在 12 月。后来我还在某场公开赛里首次场切了绿题 P10032,高兴了半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ak 入门赛后我还通过了自己的第一道紫题(UVA1151),代码十分搞笑,使用了自己发明的十进制状压而非二进制状压。
貌似我因为 OI 认识的最初几个朋友之一 kth 也是在这个时候,好像当时是因为坐在旁边所以他主动找我搭话来着。具体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了,和他一开始聊的话题好像是音乐相关以及校内的事情。
并且大概也是从 2023/12 开始,我不再与小朋友在 402 听 Co. 讲解基础算法,而是去 405 听现在 407 的同学讲评各种 cf/at 题目。这些题对当时的我来说难度还是非常高的,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貌似一道题也没有听明白。于是我开始随机完成 GFMT 里 @devout 学长留下的 CF 绿蓝题题单,受到了不少启发。期间我在 405 同样也有了一次给大家供题的机会,似乎给的是 CF1292B。
鸿沟与进步:2024
到了 2024,我在寒假里短暂每天到校集训了一周。这一周没打几个模拟赛,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讲和做题。高密度的听讲更使我意识到自己的水平与周围的学弟学妹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题目讲评时我因为听不懂只能干瞪眼或者去写之前听懂的题目代码来逃避。
不过让我找到些许信心的是这周里面打了一个“省选”模拟赛(带双引号的原因是它的难度与我后来打的真正的省选模拟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获得了貌似是 0+60+50 的成绩?好像当时是 t2 写了个乱搞的迭代加深搜索,t3 写了个数据结构优化的暴力拿到的这些分数。毕竟这个时候我对自己水平的定位还是普及组小朋友,有三位数拿已经很不错了。
那意识到差距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在 2024 年 2~3 月份这段时间我找了不少之前校内讲评过的题目来做,也是略见成效,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题目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并且三月还成功挑战了 NOIP2023 天天爱打卡,当时觉得算是给 wlx 报仇了。
同时不知道为啥这段时间我似乎特别爱做线段树题,写文章的时候我为了保证故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一直在翻自己的提交记录对照,然后发现有几页都是大概蓝色难度的线段树题目,可能我对数据结构的爱早在当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感觉我的水平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算是踏入了提高组的门槛,原因之一是 3 月我 ak 了自己的第一场洛谷基础赛,还是很高兴的。
说了这么多 OI 相关内容好像有点无聊,扯些此外的东西。这几个月经过相处我也渐渐跟机房里的 cyx swj zzj sch sjr 等朋友们、小朋友 hyf yjh,以及其他一些学弟(妹)初步熟络了,但交流还不是太多。
一个增进关系的机会是 4 月份(大概?)举办的 CCPC 2024 市赛,bsz 获得了不少打星名额,我与 cyx 和 zzj 组成了 渊深队,赛前短暂的进行了一些交流和训练。尽管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出外比赛的经历之一。当时写的游记:link。
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前后,我因为隐私方面的原因将 id 改为 M1saka16I72 并沿用到现在。
以及也零星认识了几个网上的朋友,包括 @RailgunZzzz(现 @Linge_Zzzz)和 @jess1ca1o0g3。后者与我其实是在 CSP2024 开始后才熟络起来的,也一并在这里写了,聊得也是很投缘,成为了挺好的朋友。
被乌云笼罩的天空:高二
高一的时候,由于学考科目的存在,我逃掉了所有不选的科目、综合课、自习课到机房训练,加上一个小时午休每天能有三个小时左右呆在机房的时间。现在想想当时并未进行任何合法申请,没有被制裁还算是命大。
因为每天就算是回家之后,也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我的成绩自然也是急转直下。于是家长对我施加了不少压迫,在高一下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后矛盾集中爆发,甚至闹到了教练那里。在教练那边的负面影响伴随我一直到退役后都没有平息,于我更不必说。
所以这段时间,我进行了大量报复性的训练(虽然难度从现在看来并不高),每天完成六七道题、一个月一百道题的峰值也是在这时出现的,把洛谷练习分刷到了八九十分。
虽然提升很大,但是也导致了我在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获得了惨淡的成绩,只能以吉列的争吵和假期里两周的强制补习为结尾。
这对我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高一下学期的暑假正值新的赛季开始(即 CSP)之际,对于缺乏经验和训练的我是不可多得的机会。然而强制补习直接使我无法进行任何系统性的学习,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假期刚开始时我是十分绝望和无力的。
第一周补习期间,我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甚至上课时),从早上八点的车上、中午的吃饭时间、课间休息,到下午六点的地铁,我都在用手机做题和编写代码。很难想象那是一种多么恶劣的训练条件,但我还是在那一周里完成了省选联考 2024 的 d1t2(大部分由自己完成)和 d2t1(自己完全不会,看了好久题解才明白)。
这种没有喘息机会的生活使我感到厌倦,自然情绪也很烦躁,导致又爆发了一场争吵,这次以家长的妥协(取消了第二周的补习)为结尾。后面的时间我一半在图书馆自习 whk(其实没有什么效果),一半用来偷偷跑去学校听讲或打模拟赛,就这样度过了高一到高二过渡的暑假。
试金石:CSP-S 2024
高二开学后的一个月,我自然是继续选择了梭哈 OI。打了好几场模拟赛(每周四下午可以把选修体育啥的翘掉打模拟赛,平时就只能断断续续做模拟赛题了),不断地按难度排序完成前几年 CSP/NOIP 的题目,以这样的训练迎接了 CSP-S 2024 的来临。游记:link。
客观来讲,我在这场比赛获得的成绩绝不优秀,若是将其与 NOIP 的题目和分数对调,我绝对会更加后悔。
但是当时的我在潜意识里却把其看作一个可接受的分数,考完回家后甚至还很兴奋。现在总算知道了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我当时对自己的定位还没有调整过来,并未认可自己拥有提高组的水平,因此获得一个超过一等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自然是让人满意的。
所以我对这场比赛作出了试金石的评价,它告诉我应当去冲击提高组之上的水平,而非满足于能够做出绿题和 *1800 就可以沾沾自喜。
初与末:NOIP 2024
到了 NOIP 前,我总算是获得了停课集训两周的权利。与之前不同,我终于可以完整打完每一场模拟赛了,有时候能够获得 300+,有时候也只能获得 1 开头甚至两位数的成绩。记得当时有几场由江苏的曹文供题的模拟赛,题目都十分简单,让我们找到了不少的信心。
应该也是这段时候,我把自己的长处定位在了数据结构,针对性地在空余时间做了不少数据结构题,还在主页放了这样一个链接:wc,冰,空闲时在这里面寻找自己能力范围的题目来完成。事后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只不过由于自身原因没有发挥作用。
以及可能再早一些(?),在讨论区应该因为是 Orangestar 同好接触到了 @02Ljh,结果 NOIP 前发笨笨发现居然在一个地方考试,于是约了面积但可惜最后没能找到。
赛前一周,我还因为发现自己思维方面的不足,立下了一个有意思的 flag:一周做不完 20 个 agc 绿题就罚跑圈。尽管最后只是做了一大半,并未达到指标。
可惜的是,尽管准备在我看来已经算是充分了,结果仍然是失败的。游记:link。
如果你问我失败的缘故,我绝对不想去承认是自己的硬实力没有达到标准。毕竟 t4 的原题是 CF484E,而那道题我在半年前就独立完成了(但是双 log 做法),都这样了我还没有资格在这题里拿到好歹比暴力多的分数吗?因此我只会以赛场上做出了极为没道理的判断(即没有进行任何思考,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花在 t3 的 12 分爆搜上)为托辞。
同样不幸地,同级的 cc 和 yhy 在 NOIP 中都以十几分之差没有获得一等,由于无法参加省选,高二的他们只得被迫退役。
对于 yhy 我感到惋惜,高一时我认为自己的水平与他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说与我是两个世界的人。但他对 OI 似乎已没有了热情,这次 NOIP 大概也并未认真。
反而我对 cc 有些羡慕,虽然出考场之后他报分报的是 256,最后却因为 t3 没测大样例,t4 不知道啥原因挂出了分数线,但就算没有这些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最好的一次发挥。我和他起步时间可以说相近,不过他的训练强度远低于我,没有选择成为算法竞赛魔怔人,自然也没有因为这件事低落很久。
总之考完这场比赛后我的心态达到了低谷,不理想的成绩、白纸一样的文化课、各方的压力一起向我袭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 NOIP 成绩已经没有任何省选翻盘的可能(甚至由于 CCF 政策的调整,险些获得拿不到一等的最坏结局)。
但我仍然对于参加省选有着执念,我想要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就算一次也好。并且也因为想要逃避文化课,我并没有选择在这时候退役。
挣扎:后 NOIP 时期与省集
刚从 NOIP 回来的一周,学校就用月考狠狠地教训了我,我也毫不意外的取得了 337/600 的惨烈成绩。矛盾再次爆发,我明白如果现在不去学习,参加省选的机会将会被有形的大手剥夺。于是出于这样的信念到处求助(感谢洛谷讨论区、u 群的群友,尤其是 @carefree_Zhuang 对我的帮助)并猛猛学了一个月 whk,进步还挺大的,除了化学和英语(??)以外的科目都发挥得不错,勉强在一个月后的期末获得了 600+eps/750 的成绩。
比较搞笑的是文化课竟然没让 OI 怎么退步,甚至在期末考试前第一次成功 ak 了一场 abc。
中间在 whk 之余还抽出了时间偷摸来打 thupc 初赛,我与 cyx zzj 再次重组,因为 ccpc 打铁所以队名叫做 渊深笑传之 cc 败。三个人在 zzj 家里打的比赛,还是很欢乐 红温 的,过了好像五六个题吧。反正没进复赛/ll。
因为期末进步还算大,不光寒假的训练并没有受到阻拦,也获得了后来在 ssf 参加一周省集的机会。模拟赛的难度和我的做题重心同时逐渐转移到了省选及以上的难度,感到吃力不少。校内的省选模拟赛经常垫底,我对自己的水平也比较有自知之明,毕竟 NOIP 已经垫底了不是吗(苦笑)。
中间也迎来了 THU/PKU/NOIWC,然而 NOIP 还在追我,除我和 NOIP 同样打爆的 sjr 之外,407 的所有学弟学妹都获得了参加其中之一的机会。其中 lxy 好像在 thuwc 里取得了 au,真的很厉害啊!
两周后也迎来了 ssf 省集,这是我唯一一次去别的学校集训,感到很新鲜,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这里的选手水平都极高,不光是上午的模拟赛还是下午的讲题都是我无法驾驭的难度。比较可惜的一点是在这里并没有认识校外的朋友,记得坐在同桌的是 rdfz 的一位女队,与她只偶然在模拟赛前有过只言片语的交流,有时候会升起想进一步搭话的念头却不了了之,除此之外好像和除校内同学之外的选手说过 句话。
这一周每天的日程都相似,上午在模拟赛坐牢,打一个两位数的成绩;下午讲很多听不懂的题目,机房很热,我总是抵不住困意而在讲题时陷入深度睡眠之中。我唯一的舒适区也就是数据结构了,这一周发挥最好的一次模拟赛便是 t3 放了一道难度并不算高但或许因为题目位置过的人不多的数据结构,写了一个根号分治,加上些许卡常以根号 log 的复杂度冲过了 2e5,最终取得了 40+56+100 的好成绩(虽然由于普及组的数论水平,成为了 t1 得分的前缀 min),第一次在模拟赛里免于垫底。以及唯一一次全程跟上讲题进度就是讲评数据结构题目的那一天,和同样喜欢数据结构的 cyx 一块吹水还是很快乐的。
总而言之,可能这次集训除了模拟赛的经验值以外并未带来多少收获,但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与真正厉害的选手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多么困难的题好像在模拟赛里总有人能够场切。OI 是残酷的,即使强如他们,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能进入省队,何况是没有扎实基础和超群天赋的我呢?
终章:省选联考 2025
拍摄于 2 月 28 日晚,游记本体。
我完全不想强忍着悲痛再去描述那之前和之后的一切经历了,发泄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若是题目像省选 2023 或 2024 那样,遗憾大概会比现在更少。以我的水平在前面任意一年都是不配与省队产生任何瓜葛的,可我偏偏遇上了如果我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就能把我送进省队的几个题,最后却 [给我机会我不中用啊.jpg],这是不是命运在对我开玩笑?
我无法接受在 d1t2 获得 20 分的事实,比 NOIP t4 更甚。这次离通过相似题目的时间只隔了两个月。我的 OI 生涯似乎就浓缩在了一场省选 day1 里,两个小时的假做法像一场美好却又知道终会醒来的梦,后面 52 分的垂死挣扎和满是错误的大样例正是我一地鸡毛的结局。
至于 day2,玩过 OI 重开模拟器的都知道,心态被摧毁时是无法做出任何思考的,所以反倒没有那么遗憾,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吧。
省选后的无数个夜晚,我忍不住去回想,如果我在 query、recall 和 move 这三道做过原题的数据结构题里取得了想要的成绩,会不会就真的进了队,圆一个去书写传奇的美梦?就算没有这样的奇迹发生,如果我能至少通过其中一两道题,是不是就还能够与自己和解,少一点遗憾,而不是以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的身份离场?
这几场正赛仿佛一个轮回,每次都不承认自己拼尽全力也只有这种程度,却一次比一次跌得更惨。我是幸运的,能够在比赛中遇到自己所擅长的题目,以 recall 为例,有多少选手获得 20 分的原因是完全没有见过这样的套路而被诈骗了一整场?如果把我的剧本分配给其他人,或许就能成就圆满的结局,然而回到我自己身上,却输得一塌糊涂。
后日谈:雨声残响
绕远的路,总有风景。高一开学时发生了很多事,让我陷入了迷茫和手足无措之中。在这样的状况下我踏上了 OI 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获得了精神的愉悦与寄托,所以纵使结局失败我也并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从 2023/9 至 2025/3,回望我的 OI 生涯,虽说没有学了四五年的选手那样多彩纷呈,没有征战过全国各地,也没有参加过一场能拿牌子的比赛,但是在这段旅途中,我沉浸于算法带来的魅力里,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取得了暂时抽离于单调学校生活的机会。
初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只要是我真心想做、付出了全部努力去实践的事情,无论什么都是可以被完成的。可我在这里所涉足的冰山一角,就已然成为了自己的极限;就连许多曾经我只能仰望的选手最后也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我不得不接受自己平凡的事实。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见证了我一年以来的成长,大概就是洛谷的做题记录和 at 的比赛记录了。退役后我总是问自己,我是不是辜负了这么久的训练、辜负了曾经那个认真训练的自己?到现在我虽然还未能与自己达成和解,但是我相信这些积淀并非徒劳无功,它们的意义总会在某一时刻得到体现。
我无数次羡慕过那些年龄小的选手,因为他们是未来,有着无数的机会,将会拥有丰富得多的经历和优越得多的成就,因此所有资源都可以倾斜给他们。希望在役的大家能够珍惜时间和资源,踏实训练,不要留下遗憾。
過ぎ去ったことはしょうがないね
已逝之事就任其飘走吧
思い出してもきっと後悔はないね
再忆之时也定不会后悔
なんて言えたらきっとここは天国だろうね
这般言说的话 这一定就是天堂吧
OI 只是人生时间轴上的一段区间,未来我该何去何从?既然我对算法和算法竞赛的热爱没有改变,并且渴望改写 OI 的败北,那么进入 CS 相关专业、成为 ICPC 选手、认识现在未能认识的朋友、体验现在未能获得的经历、努力以进入 wf 与现在未能打倒的对手共同竞技为目标,就是自然的事。眼前的别离只是暂时,渡过高考的难关(只剩下一年 +eps 的时间,真该开始认真学了)之后,我们终将于更高的地方重逢。
致谢
想说的话太多不知道从何开口,索性只是简单地罗列 id,错漏的可以联系我修改(这里就只统计在役的时候认识的人了,退役后我也在退群和其他地方认识了许多很好的朋友):
校内(按年级降序排序):@devout @devans @Oldman_and_sea @WinResearcher @CC__DIAMOND @kamisako @cszhpdx @chenyanxu @SamHJD @262620zzj @sjr3065335594 @Teto_etf @TimSwn090306 @Cindy_Li @Zxd2009 @Bad_Luck_No_Fun @yangjinhua @angiing1222 @无名之雾 @Hexiuqi
面积过或没面积过、熟络或没有那么熟络的网友(按认识先后排序):@Lonely_NewYear @Linge_Zzzz @jess1ca1o0g3 @02Ljh @carefree_Zhuang
也感谢我的教练 Co.,无论如何都是他为我提供了一年以来的训练资源和环境,承蒙照顾。
以及理解我难处的几位文化课老师们,给予了我充分的包容、鼓励和关怀;还有曾经或正在与我同窗学习的初高中朋友们。
感谢屏幕前的你愿意从头到尾了解我的故事。